≡ Menu

Apartment Screening Checklist

Common Area
☐ Age of the building
☐ Time of last renovation
☐ Reception signs for packages
☐ Parking
☐ Elevator
☐ Utility includes
☐ Distance to public transportation
☐ Distance to supermarkets
☐ Distance to company

All Rooms
☐ Central heating
☐ Window shutdown completely
☐ Window ventilation
☐ Sound proof
☐ Location to main streets of traffic
☐ Sunshine
☐ Existing furniture

Living Room
☐ Door security
☐ Carpet or clean hardwood

Kitchen
☐ Dishwasher
☐ Oven type
☐ Stove type
☐ Fan
☐ Refrigerator age

Bathroom
☐ Ventilation

{ 0 comments }

HCI博士的几个项目推荐

两年前刚来德国的时候是想读博士的,当时计划着要好好进实验室跟着博士生做项目,最好能混几篇CHI、UIST,于是放弃波恩的工作搬回亚琛进了十所HiWi。做了几个月才发现研究与设计的区别:自己想做的是设计出好的交互产品,而不是研究怎么样做新的交互方式,或者做大量的用户调查来“验证”交互方式是可行的,加上跟德国人共事的失望,我彻底放弃了(或是暂时放弃?)对Doctor头衔的追求。

毕设之后投了一个月简历,再加上一个月的面试,意外地去了美国工作。既然已经找到了工作,那么就在把收藏夹里的PhD文件夹删掉之前分享出来,也算为自己留个纪念。以下排名除了第一名其他不分先后。

1. MIT Media Lab
世界上最好的实验室,拥有最聪明和最奇怪的人,Boston地方也很好。

2. Stanford University, HCI Group
人不多但是都很厉害,十所的教授Jan Borchers以前在这里教书。

3.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stitute
仅次于MIT Media Lab的实验室, 人多学科也多,不仅仅是计算机的,心理的统计的设计的都可以来。

4.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and Design
美国不错的实验室。

5. University of Toronto, Dynamic Graphics Project
加拿大不错的实验室。

6. Microsoft PhD Scholarship Program
微软在欧洲的博士奖学金。

7. Carnegie Mellon | Portugal Program
如果你想读博士的同时在葡萄牙和美国常住的话可以读。

8. Erasmus Mundus Doctorate Programme in Interactive and Cognitive Environments
如果你想读博士的同时在欧洲两三个国家常住的话可以读。

9.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User System Interaction
荷兰的“工程博士”(Professional Doctorate in Engineering),侧重于工作和实践,而不是研究。

{ 0 comments }

直觉

你得相信你的直觉,如果一开始感觉某件事情不对劲或者很没把握的话,那么就应该果断放弃。可能当下你没法做出决定,但是一定要回去仔细想想,然后在当晚做出决定。很多时候,这个决定能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虽然可能会被人侧目相见,但是如果你以后再也不会见到那些人,又怕什么呢?

这就好比我当时很果断地拒绝跟阿三一组而选了另一门课最后得了1.3,又好比之前因为着急而马虎地跟乌克兰难民做室友最后无奈般家,更好比现在选了无法琢磨的论文导师而无法毕业。

{ 0 comments }

用户调查

在德国作为一个外国人做用户调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首先你得自己用最简单的英语把想做的东西表达给用户,然后根据用户英语程度不一,你必须一定程度地猜测用户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但语言其实不难克服,平时也是得需要跟德国人用英语交流,况且德国人的英语口音并不重。难的是对德国的文化背景了解还是太少,比如我的问卷里有这么一道问题,“你是从哪得知我们的?”,有一个用户回答”Süddeutsche”,他指的是《南德意志报》(Süddeutsche Zeitung),我却从未听说这份报纸,而它却是德国订阅量最大的日报。另一个用户回答“一个本地的报纸”(A local newspaper),当我再追问具体哪个报纸,是否是《亚琛日报》(Aachener Zeitung)的时候,他回答说不是,是”Süddeutsche Zeitung”。这是我才意识到,他回答“本地”(local)不是因为真的是本地,也不是因为怕我听不懂德语,而是简单的认为我这个外国人就不应该听说过德国的报纸,尽管这个“本地”的报纸订阅量有40几万。

过了几天想到这个事情,突然又记起其实我自己以前也做过同样的事情。大概是大四的时候,有一个英国年轻讲师来浙大做研究,找了几个中国学生问最常接触哪些哪些新闻媒体的事情。我当时想说的是网易,但是一想外国人可能不知道网易是什么,于是就随口说“A local Chinese one”。

这让我想到外国的设计咨询企业如何在中国开展业务。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博大精深,恐怕需要学上好一阵之后哪些外国设计师才能很正的做好一个”Designed in China”产品吧。

{ 0 comments }

设计咨询创业谈

在今年二月与本科同学的一次qq聊天中得知,杭州的几个科技园对浙大毕业生和留学生有不少的优惠,于是激起了我创业的念头。虽然你可以用各种理由从各种角度反驳,但是我相信现在互联网创业很难创造价值。大家所能见到的也只是市值和投资而已。市值与价值不平等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就像前几年的次贷危机一样,大家都信心满满,雪球越滚越大,总有一天会摔得很惨。我对互联网的不信任主要来自于商业模式,虽然这是21世纪高新产业,目前为止互联网行业的成功的商业模式还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网站是有流量,但是不知道怎么把人气转换成商机。最令我佩服的依然是TopCoder的商业模式,具体就不细说了,大致是举办比赛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程序员来做外包开发。公司运营了这么多年,他们的营业额也是千万美元级别的了。

什么商业模式能稳赚不赔呢?买卖交易,也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设计咨询公司走的就是这样的商业模式,一手交钱一手交服务。这几个月看了不少Quora问题、博客文章以及设计公司的网站,以下总结五点关于设计咨询公司创业的想法。

你的创业伙伴最好是全才。设计公司应该有人懂编程,而不是遇到有需要写程序的case就赶快到处招程序员,同样的道理, 会设计的人也要有,总之员工需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来说VC不会对服务型公司投资。因为服务型公司没有很好的scalable商业模式 [1],也就是说公司成长规模有限(对比web2.0所有网民都可能成为最终用户),而且服务型公司不需要不断扩大规模。

做平台,而不是单个产品。现在有这样的一种产品趋势,首先它是个智能产品,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计算或者通讯的能力,其次它不仅仅是一个实物,使用的时候同时需要用户安装软件。乍听上去并无新意,因为大部分电脑外设都需要装驱动,买个摄像头也要装驱动(软件),只不过现在大部分都是自动安装了。但是如果这个产品不是电脑外设,而是像鞋子、手表、甚至水壶等日常用品的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软件能使硬件更加好玩,而且可以不断更新,并以平台(API)的模式推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有能使用iPod的耐克鞋,能感应睡眠并给出最佳闹铃时间的WakeMate,在iPhone上使用的温度传感器iCelsius,下一代生活必需品WIMM和智能玩具Sifteo

积累客户是关键。既然商业模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服务,没有客户就意味着没有钱,所以积累长期大客户和积极开发新客户对公司能否扩展甚至生存至关重要。Account Executive就是做这样的工作,有意思的是这项工作虽然很重要,但不是公司的核心业户,所以招聘的门槛也最低。举例说明:IDEO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咨询服务,对长期客户可以有几年的合同,短期客户是基于项目的。另一种是(产品)授权,如玩具(zero20)。

先工作再读博士。PhD可以晚点再拿,30多岁读博士的也不少,特别是在德国。而且工作经验只会让录取更有希望,如果他们不看GRE成绩的话。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有能力去读最好的学校的最喜欢的研究方向,那么一定要去,因为这样的大学通常资源丰富(不仅设备,更重要的是人),说不定在那里就能认识今后的合作伙伴。

[1] Do VCs invest in service based start-ups?

{ 5 commen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