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二月与本科同学的一次qq聊天中得知,杭州的几个科技园对浙大毕业生和留学生有不少的优惠,于是激起了我创业的念头。虽然你可以用各种理由从各种角度反驳,但是我相信现在互联网创业很难创造价值。大家所能见到的也只是市值和投资而已。市值与价值不平等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就像前几年的次贷危机一样,大家都信心满满,雪球越滚越大,总有一天会摔得很惨。我对互联网的不信任主要来自于商业模式,虽然这是21世纪高新产业,目前为止互联网行业的成功的商业模式还是屈指可数,绝大多数网站是有流量,但是不知道怎么把人气转换成商机。最令我佩服的依然是TopCoder的商业模式,具体就不细说了,大致是举办比赛吸引全世界最优秀的程序员来做外包开发。公司运营了这么多年,他们的营业额也是千万美元级别的了。
什么商业模式能稳赚不赔呢?买卖交易,也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设计咨询公司走的就是这样的商业模式,一手交钱一手交服务。这几个月看了不少Quora问题、博客文章以及设计公司的网站,以下总结五点关于设计咨询公司创业的想法。
你的创业伙伴最好是全才。设计公司应该有人懂编程,而不是遇到有需要写程序的case就赶快到处招程序员,同样的道理, 会设计的人也要有,总之员工需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常来说VC不会对服务型公司投资。因为服务型公司没有很好的scalable商业模式 [1],也就是说公司成长规模有限(对比web2.0所有网民都可能成为最终用户),而且服务型公司不需要不断扩大规模。
做平台,而不是单个产品。现在有这样的一种产品趋势,首先它是个智能产品,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计算或者通讯的能力,其次它不仅仅是一个实物,使用的时候同时需要用户安装软件。乍听上去并无新意,因为大部分电脑外设都需要装驱动,买个摄像头也要装驱动(软件),只不过现在大部分都是自动安装了。但是如果这个产品不是电脑外设,而是像鞋子、手表、甚至水壶等日常用品的话,情况就大不一样了。软件能使硬件更加好玩,而且可以不断更新,并以平台(API)的模式推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看到有能使用iPod的耐克鞋,能感应睡眠并给出最佳闹铃时间的WakeMate,在iPhone上使用的温度传感器iCelsius,下一代生活必需品WIMM和智能玩具Sifteo。
积累客户是关键。既然商业模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服务,没有客户就意味着没有钱,所以积累长期大客户和积极开发新客户对公司能否扩展甚至生存至关重要。Account Executive就是做这样的工作,有意思的是这项工作虽然很重要,但不是公司的核心业户,所以招聘的门槛也最低。举例说明:IDEO的商业模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咨询服务,对长期客户可以有几年的合同,短期客户是基于项目的。另一种是(产品)授权,如玩具(zero20)。
先工作再读博士。PhD可以晚点再拿,30多岁读博士的也不少,特别是在德国。而且工作经验只会让录取更有希望,如果他们不看GRE成绩的话。不可否认的是,如果有能力去读最好的学校的最喜欢的研究方向,那么一定要去,因为这样的大学通常资源丰富(不仅设备,更重要的是人),说不定在那里就能认识今后的合作伙伴。
Comments on this entry are closed.
认同你对互联网创业的看法,目前大部分是靠VC砸钱运营,有实力的会设一个专门的”变现”部门有渠道把流量转成钱。对设计咨询类的,我觉得目前不是好的时间点(如果在国内的话)。一方面是企业思维方面的问题,小公司不太愿意把核心的项目交出去,大公司自己会有设计部门,所谓的”设计咨询“最后大部分其实是”设计外包”。还有天朝客户的产品周期问题。我以前貌似看过Jan Chipchase介绍过frog Design在上海遇到的一些问题,包括IDEO,它们进驻中国有一段时间了,没啥作为。另一方面就是自身问题了,要牛逼就得发展一套设计方法论,比如IDEO,影响力也会随之变大。平台的最初还是以产品为载体的,而生产一个软件+硬件产品,整个流水线下来技术和成本要求还是非常高。人才倒是可以用分工弥补,只要你是全才就行了,哈哈。
小公司把核心项目交出去具体是什么意思?我不太明白。我想的咨询就是接案例,不过多了一个帮客户分析找出解决方案的问题,算是比“外包”高级一层,这样的话,如果没有在单独开发产品的话,就没有真正的核心项目了。
做软件+硬件产品的核心还是技术,比如Sifteo就是MIT的博士项目,其实这是另一种模式,我混在一起写了。
James你会去实践的么?一般情况下互联网的项目应该只是现实项目的延伸吧我觉得。极少部分可以是完全的网络平台或服务。下次我们聊聊这个。
这种 general purpose hardware platform 看上去很有趣啊!
我觉得好的设计人才,可以创业的方向有很多。如果真的打算创业,就早点回来吧。
国内跟我之前在国外设想的真是太不一样了,但回来适应一段时间还是很有余地的。